为什么我看好 Obsidian——张牧之知识管理杂谈

Notion 和 Obsidian 是两种不同的学习工具,前者以"块、方格"为特点,是一种以任务管理为主,兼顾笔记的工具;后者以“双链”为特点,是一种以笔记为主,兼顾任务管理的工具,这是类型的不同。

任务管理是对项目进行启动、规划、执行、监控和收尾的过程,以确保任务能够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传统于表格、清单,Notion 中的“块”、飞书的多维表格是其表格表单进化的高级形式。

笔记是对信息的记录和思考,最简单的形式就是纸、笔,既可以进行传统的写作,又可以表现为思维导图等千变万化的形式。双链笔记是其传统笔记进化的高级形式。

两种类型的工具在相互借鉴中发展,飞书中既有 Notion 的“块”,也有 obsidian 的“双链”,同时增加了“团队协作沟通”等各类功能,成为了一款所谓的 all in one 的软件。

这都还只是“器物”方面的观察,重点在于个人若要真正进步,不仅要考虑器物是否趁手,更要仔仔细细的思考使用该器物能否推动认知升级,从而真正的做到“以器善事”。

事物会如何发展,从其产品哲学上讨论,也许会有答案。

Notion 的底层逻辑来源于[还原论],就是把一切事物尽可能的细分。

Obsidian 的底层逻辑来源于[整体论],是一个系统中各部分相互作用,共同产生整体的效果。这就导致了 Obsidian 在分析事物时可以同时考虑了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这几乎已经触碰到了系统论的第一块理论基石——整体性涌现。

所谓的系统论是还原论和整体论的辩证统一,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方法论。

因此,不同的产品哲学当然造成不同的使用结果。长期使用 Obsidian,尤其善用双链的使用者,更能激发自身的系统思维能力。这种能力往往是通过处理大量、复杂的跨学科问题才能得到的。在使用双链的过程中,工具强制用户进行了 T 型思考、实践,当用户终于理解了这种方式,Obsidian 真正的封神时刻就到来了——好的工具和善于思考的使用者,彼此成就。

Obsidian 的学习成本究竟高昂在哪里?因为这是两种思维的斗争。

数百年来,自然科学发展的主导方向是从宏观世界向微观世界进军,谁善于把大分解为小,把浅层还原到深层,谁就能执科学发展之牛耳,综合、整体、系统等概念则居于辅助地位。

但科学发展的行程正在发生转变,综合集成正在取代还原分析成为科学方法论的主导。现代社会的一大特点是各方面都在大型化、系统化、信息化,导致各方面都在复杂化。

古代社会水平低下,掌握系统思维的凤毛麟角者足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少数极具天赋者,依靠超常的悟性和过人的勤奋,再加上罕见的机遇,可以成就一番大业。

现代社会需要大量善于从整体上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将才、帅才,不允许把希望寄托于出现极少数天赋罕见而又巧夺机遇者。有了提升认知的器物,普通人也能够通过系统的学习,再加上实践经验中的历练和“开悟”成长为将才、帅才、大师。

Obsidian 办的就是这样的大事。

感谢分享

我也跟你分享几个我这两天看到的:

工具强制用户进行了 T 型思考、实践

我最近刚知道还有 “U 型技能” 这概念 (同时擅长相离甚远的两领域)
来源见: Don’t specialize, hybridize 文章不长, 这作者特喜欢写小短文

系统论的第一块理论基石——整体性涌现

我得承认, “整体性涌现” 这词我没听过, 我知道些相近的概念, 搜了一下, 感觉这应该是两个词?


您的大部分观点, 我很同意

  • 人利用工具, 工具以其自身特性也塑造人的认知
  • 善于将多个领域融汇贯通, 是很重要的技能

另外, 请恕我在您的帖子里提一个相关话题: 我其实一直对科学研究里的 “范式转移” 感兴趣, 以及, 库恩之后的学者都做了啥工作? 看到这里的各位, 有谁熟悉这个的, 倘若愿意也请写一篇吧, 孩子爱看, 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