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在研究碎片化学习时阅读曹将的《高效学习》,获得了“交付物”的概念:
学完一个主题,要有明确的产出。可以是读书笔记,可以是工作实践,可以是一次考试,或者是一次分享。
我推出:学习需要交付物。这交付物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时笔记,而应该是一份对学习之物的系统性阐释或者代表性作品。并且在笔记库中设置新的笔记类型:交付笔记。在Johnny学的IOTO管理法的启发下区分其为Outcome和Output两种:
Output可以跨越时间且非个人化,能进行展示或者作出发布的承诺,暂时称为“交付笔记”。Outcome则是结束处理后的笔记,等待被运用。目前认为不算交付笔记。
我发现几乎所有的笔记管理教学[1]最终都要求以明确的输出为导向,知识、想法不应该是等待处理,那不过是进一步的拖延,了解到就尽可能地用起来。
运用
对于笔记系统,我选择加入交付笔记这一笔记种类,是在作出一种发布的承诺,改变“输出-Output”的地位:
交付物必须发布,接收反馈、与同道交换想法才能更高效地知道正确、错误、缺漏的部分所在,也多了一份责任去驱动完善。另外也是为了打破“积累-总结-总结成为新的积累”造成的过度内化,除了自己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思考之物,最后只能随着自己进坟。(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发表)
对于生活本身(学习、生活、技能、工作),也需要交付物,这分为两个部分:日志和标志。日志,是项目、待办、想法这些解决事件的记录,方便未来参考。另一个部分是标志,对日志最后的专业程度的检验,它们就是Outcome。这检验可以是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中的某一层,可以是客观的而成体系评分如外在的证书、引用数量,可以是自己设置的标准,可以是一次成功胜过假想敌,或者能否作为闲职乃至兼职参与市场竞争[2]。
疑问
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故而说这篇交付物是“尚未成为交付物的”:
- 一个能不断引出讨论的问题是不是一种交付物?一只下金蛋的鸡?
- 交付物最后应该抵达哪里?在完成“更好地理解”“明确的产出”之后,它似乎就结束使命了。知识为了输出还是输出为了知识,这个问题的答案仍旧暧昧不清。
- 如何在笔记实践中凸显“交付物”的思维?在项目管理方面的落地是可以直观感受的。但是写永久卡片的技术和如何探知可写的话题。目前用5w1h来在写笔记时询问永久卡片的位置,建立moc查看想法和笔记集群,都不能具体到精准的话题,还是比较随缘[3]。
【【02】最简个人笔记系统模型与让你彻底告别笔记分类困扰的标签实践大法】 ; 破除知识管理的迷信:写作向来是知识的主要源泉之一。美国文学教授杰·戴维·波尔特提出了“写作空间”(writing space)的概念。他认为,数字技术通过把读者变为作者,极大地缩减了两者之间的距离。;《卡片笔记写作法》第二章“有效写作的四个基本原则”第一条就是“写作是唯一重要的事”。 ↩︎